在我的印象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最为深刻地描写父爱的文章。文中,父亲踌躇的送行举动,与脚夫的讨价还价,对儿子的反复叮嘱,对茶房的万分嘱托……无不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尤其,父亲拖着肥胖身子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画面更是牢牢印在读者脑海,深深触动人们的心弦。
都说父爱如山。父爱沉甸刚强,绵延深厚,博大包容。朱自清先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出父亲的寡言、沉稳和关切,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在最本能、最简单言行中展现出的如大山一般沉稳、静默和坚定的爱。
再来说说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军人,退伍后当过工人,当过干部。他阅历丰富,性格沉稳。他同大多数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父亲相似,严肃、认真、威严,不苟言笑,有时令人生畏。印象中,父亲总是以事业为重,各处奔波,较少顾及家庭和我。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母亲才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港湾。
孩提时,父亲是陌生的。那时,出差、加班是父亲的工作常态。父亲为我讲故事的次数屈指可数,父亲为我洗衣服的次数屈指可数,父亲为我开家长会的次数屈指可数……父爱也是“屈指可数”。记得在小学,一次下午放学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同学们都端坐在教室中等待家长,我也不例外。突然,教室门口出现了父亲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他在与老师交流沟通之后,在同学们的注目下将我抱起,撑着伞,朝雨中走去……那一刻,我倍感幸福。搜索童年里的记忆,除了那一次,再难找出与父亲相关的内容。
中学时,父亲是严厉的。那时的父亲每周末回家一次,虽然较之前规律了许多,但我们相处的时间仍然很少。父亲每每回家,大都询问的是我的学习和成绩,交流的主题也是围绕学习内容。我喜爱阅读,渴望领略课堂上老师提及的各类名家著作,我在家中寻找,向同学借阅。但除了课堂学习内容之外,父亲是决不允许我阅读课外书籍的,名著小说更是禁区。父亲发现我阅读课外书籍会立即没收并严厉批评。父亲严声厉色的说教让我感觉冰冷和距离。正值青春期的我主观上拒绝与父亲有过多的交流和接触。想来,父亲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和保守,所以对子女也较为严格。
大学时,父亲是慈爱的。高考我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为了远离父亲的威严,选择了远离家乡的城市,勇敢地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可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真正体会到了父亲沉甸甸的慈爱。父亲给我打的电话总是比母亲多。电话中他嘘寒问暖,询问着我的学习,了解我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每有到我所在城市出差的机会,父亲总会挤出时间到学校看望我。父亲总会给我带来一大袋满装汉堡、薯条、鸡腿的肯德基,是我一个人吃也吃不完的肯德基;父亲还会给我买价格不菲的专业书籍、英语磁带……这些都让我身边的同学羡慕不已。
工作后,父亲是温暖的。如今,我已工作近十年时间,父亲也已退休在家。退休前的父亲一直保持着每天与我通话的习惯。他关心着我的日常生活,了解我遇到的困难。他还总是替我解惑,帮助我疏导内心情绪。退休后的父亲来到我身边照顾我的孩子,他教孩子们认字,带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讲故事,他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们吃。他弥补了我因工作繁忙而忽略的孩子们所渴望的关心和爱护。他把对我的爱延续到了我的孩子身上。
年近不惑的我越发体会到父亲的温暖。我跟母亲说,父亲变了,退休后的父亲回归了家庭,冰冷的父亲也变成了如今暖暖的父亲。母亲说,不是父亲变了,是我对父亲的认识在变,因为我长大了,历练了,为人父母了,我能够切身体会和理解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了。
是啊!父亲的爱其实一直没变。只是随着年龄的递增,我能够更加理性理解、认识和感受父爱了。父亲的爱寡言、深厚。父亲的紧紧叮咛,父亲的细细关心,父亲的威严教导……如此种种,细数过来,留在心间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湿湿的感动。其实,我和朱自清先生一样,一直被这如山的父爱所包围着、温暖着……
点评
本文的主线以自己的成长时间为顺序,交代对父爱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语言平实,夹叙夹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