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朴素一生
来源:国网襄阳供电公司 | 作者:张俊莉 | 发布时间: 1399天前 | 573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五届三等奖

世上最伟大的人莫过于父母。每当日子乏善可陈的时候,父母遗传的基因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简单的日子,朴素地生活,才是全部真谛。

周末,回到父母家,最快乐的时光就在饭后。“我高小毕业,19岁!”父亲的一句话,说得围坐在一起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哈哈大笑。

父亲是个随遇而安的人,这种性格让他无论多苦多难,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顺势而为。这种简单的、没有功利的想法,反而促进父亲走出了农村。

父亲生于1934年的农村,战乱年代,学校办着办着就散了。一天,正在看戏,邻村的一个同龄人跑来问:“县里的学堂又开办了,去不去?”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去呀。”就是这样,没有哪个人强求,父亲背上粮食,步行七八十里地,就去了县城。去了方知道,就两个老师,十几个学生,分成两个班。父亲算是年纪大的,有点儿基础,老师就让他顺便教一教年纪小的学生。

这一次亦生亦师的求学,时间算是长的,大概有一年吧,又中断了。这样子也算作高小毕业了。父亲只有回家继续做农民,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听说学校又开始办了,父亲就到周边去“赶考”。为了赶上襄阳的自主招生考试,父亲步行100多里路,赶过去考试,再步行回家;过三天后,又是如此步行一个来回,只为了看榜。父亲讲这些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为什么要求学,如果考不上,又会怎么样,只是呵呵地笑着说:“走得脚疼得受不了,歇一歇,再走。”我说:“父亲您是志向远大,心无旁骛。”父亲却摇摇头,丝毫不带自夸地说:“没想那么多,真的没想那么多。”

这之后,从太平店中学,到襄阳五中,再到武汉的华东师范大学,似乎是很顺利,没什么曲折,就成了凤毛麟角的大学生。父亲看到我们急火攻心地说教小孩,偶尔也唱反调,正如文中一开始那样,他似乎只是为了说明“瓜熟”自然“蒂落”,而我们则斤斤计较每一次的得失,说父亲你不够努力,丧失了太多的机会,看你的同学老乡们多有成绩。父亲并不争辩,依旧是不置可否,只是劝我们别心急,说自己19岁上高小也没有啥问题。

1965年,父母经人介绍结婚。母亲是家中老幺,倍受宠爱,还是个初中生,加之白皙皮肤,容貌姣好,也是个冒尖的人。结婚时,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我们替母亲不值,母亲却笑着说,那年代,大家都是一样的,都穷。

父亲知青下放,在小镇上教书时,仍是孜孜不倦,恪尽职守。学校不放假,他是不会回家的。这害得母亲一人带孩子,在农场受尽了苦。白天当售货员卖油、当会计,晚上跟男同志一起压棉花;经常凌晨五六点被人喊起上班;忙得吃饭也没个准点,见缝插针地洗衣服,就是那么一会儿,两三岁的我偷偷地爬上仓库里的木梯,从上面摔下来……一直以来,都是母亲在尽心尽力照顾一大家子人的起居吃用。买菜一大筐,做饭一大桌,洗衣一大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强的母亲从来不抱怨,心甘情愿地操持着繁重的家务,受尽了磨难。

母亲虽然也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是思想开明,深知上学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重大。母亲总是说,男孩女孩都一样,只要愿意读书,家里就尽全力供。我们长大后才听母亲淡淡地说,每年都在操心学费,交了这学期的,再攒下个学期的,一点都不敢放松。

不知从哪天开始,母亲感冒了,鼻涕流个不停。吃一点儿VC银翘片,见好些了,就算了。反反复复,总舍不得去做个检查。前年,母亲开始拉肚子,隔三天一次,这才慌了,打电话寻子女陪她去看病。怕给子女添麻烦,母亲总是说,她可别有事,要不然一大家子人可怎么办?一语成谶,母亲的健康每况愈下,竟然骨瘦如柴,瘫痪在床。

母亲对父亲说,这回可轮着你照顾我了。从来不买菜做饭的父亲,开始系上围裙,拿起锅铲。母亲疼地直哼哼,父亲拉起母亲的手,柔声说:“我给你掐掐(虎口)。”

每当我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心中无法抑制地悲哀。俩人辛辛苦苦一辈子,走到最后该轻松享受的日子的时候,一人疾病缠身,一人暮气呆滞。他们的青春年华,精血心力全部花费在我们兄弟姐妹身上。我们长大了,成家了,拥有了自己的天空;而他们,步履蹒跚,迈不出床与灶之间。叹上天太不公平,就是这样简单的日子、普通的生活,也要让父亲母亲过得困难重重,病痛不断。而父亲母亲却说,现在跟过去比,真是好到天上去了!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知足常乐”,或者是“悟彻人生”,我只知道我们兄妹几个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不知道有什么事可争吵的,不知道有什么利可争抢的,也不知道有什么光可争占的。总之,凡事尽心尽力就好。

病危中的母亲忽然说了一句话:“今年6月24日,结婚就满50年了。”从来没有见父母给自己过个生日或纪念日,因为浪漫即意味着花钱。我的父母啊!竟然如此地刻薄自己!你们把生的活力和色彩都无私给予了我们,一辈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子女好,自己就好。饮水知源,我们是你们的孩子,也会像你们一样,朴素地、坚强地活着,无论哪一天,都从容面对、甘之如饴。

点评

文中父亲母亲的一生是朴素的、勤苦的、坚强的,这些看似平常但极其宝贵的品质传承给了子女,让子女终身受益。这就是家风的作用,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