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给母亲的一封信
来源:攀钢集团有限公司 | 作者:杨芳 | 发布时间: 195天前 | 88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十届三等奖

给母亲的一封信

阿娘:

再次提起笔,熟习而又陌生的称呼从心底浮上来,九三年从老家迁家到攀枝花,“妈”代替了“阿娘”,“爸”代替了“阿爷”,“阿爷、阿娘”这个称呼从出生就伴生而来的余音却只出现在梦中。

阿娘,我还记得去年您搬新家,进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您外孙给您在书架上腾出一个最明显的位置。您外孙不明真意时,您兴致勃勃地打开了手里的盒子,向他诉说起盒子里这些信与照片的来历。平时记性很差的您,却能记得收到每一封信的情景,有父亲的信、我们三姐妹的信、还有老家亲人的信,甚至还有我们几姐妹的朋友写着寄语的名信片、一家子的照片。

2015年外婆去世,伤心过度的您一下子病倒了。年轻时累出的病再也压制不住了,冠心病、胃病、脑血管病、颈椎病、眩晕证,只一个病就难治,更别说这么多,吃这个药,引发别的病,住院治疗,大把大把的头发掉,青丝全变成白发,您的记忆力明显减退了,话也是随着阵痛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说过一会又忘记。等出院后您又记得恢复了这几十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周都要取出信笺,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些远方来鸿,聆听一遍亲人朋友的心语。

七八十年代,在攀钢上班的阿爷,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是铁道兵出身的普通工人,却是我们家上门贵婿。阿爷的信总是很少,一般一年才一封,收到信时阿娘总是很高兴,与邻居说起时总会说攀钢效益好,三高炉建成了,冷轧厂环境很好,线材厂效益很好,他们生活公司福利好,他工作努力被单位表彰了……其实每封信也就一页纸,每句话都是干憋憋,也没有照片。后来,阿娘总是很遗憾,因为在阿爷96年去世后,我们家也就只有唯一的一张全家福,那还是我95年考上大家前照,其余的就只留下几张证件照。所以阿爷留下的信,阿娘自己收起来了。春节前去参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时,您说:“你看,那里的展出的背壶、陶瓷缸、奖章等,你阿爷的还在呢,之前放老房子里,不好找,这次搬家找出来了些,回去给你看!”我还笑着说:“好啊!去年单位开展老照片参赛活动,我还以为没有呢,您要是能早些找到,说不准还能去参赛呢!”

阿娘,大姐顶了阿爷的班,我与小妹外出读大学,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封信,那时您忙着小卖店挣钱,很少回信,多数还是外婆写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总有很多可以写东西,有时心情好,有时心情差,报喜不报忧。但情意真,提起笔,往往是思绪一泻千里,不受身处环境、人、与事所左右。有一封信,至今读来母亲都还好笑。那封信就一页纸,满篇一个中心意思:“同学们要去湖南湘潭钢厂,顺便去毛泽东的故乡看看,我不去,同几个同学去绵阳二重实习。”母亲收到信不明原由,后来毕业后与我的同学打电话聊起时,母亲才知道原由:父亲去世,去湖南花钱多女儿舍不得,不伸手要钱,藏着掖着。母亲每次读到这封信时总是觉得遗憾,对不起我。其实应该是我与小妹谢谢阿娘与大姐,感谢攀钢,如果不是您们的付出,父亲单位的领导与同事们照顾,我们肯定辍学。大学让我们走向社会与人生的起点比起很多人都要高,路也要好走得多。

阿娘,从2004年开始,我每年带着侄女与儿子外出旅游。找电话快捷方便不少,电话费用还是很高的。我们喜欢每到一个地方,买当地特产或者很喜欢的东西,在寄出的同时,随手一封书信。母亲每次拆礼物总是很高兴,不在于礼物的多少,不在于礼物的贵重与否,最喜欢的是那随信而回的信,还有照片胶卷,总喜欢洗出一张张大一点的照片,您与外婆一同欣赏。您能外出时,外婆腿不好,爬不得山,为了照顾外婆,您出不了远门。而外婆去世后,又因为眩晕证,坐公交车您都晕,更别说出远门了,峨嵋金顶成了您一生的向往,却成了我们一生的遗憾。

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您老也走在科技的新前沿,学会用用微信传书信,却又别居一格。因为人老眼花,您最喜欢戴着老花镜,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用手机拍成图片发出来,或者采用语音说话,这种凌驾于信札这种古老的传情之物,您总会让我们觉得是在读一张有着传统意义的照片,或者在读一封有声书信。我们几姐妹最喜欢采用微信中截屏或收藏,保留它原本的风格,比起那些泛黄的信笺,这种别具特色的信如果信笺一样,温暖人心。

一封信札,一片心,一份珍贵的礼物。阿娘,我们会将您的宝贝盒子填满,那将是您的心头好,也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与幸福。

阿娘,永远爱您!

您的女儿敬上

2022年6月9日